晨露未晞时,车载着全家人的思念驶向龙居山。蜿蜒山路间,栾树披着金红相间的秋装,像是为这条特殊的路程点亮温暖的引路灯。太太姥爷生前最爱在梧桐树下翻书,临终前特意叮嘱:"要选个有树有光的地方。"
陵园接待处的小周捧着热茶迎上来,听闻我们倾向生态葬,眼睛忽地发亮:"您看这片朝南山坡如何?"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晨雾正从香樟林间缓缓散开,错落的花坛像大地捧着的花环,蒲公英的绒球在风中忽聚忽散。
当那方"云书"样碑映入眼帘时,姐姐的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整块莱姆黄砂岩雕琢成微微卷起的书页,左侧镌刻着《诗经·蓼莪》的片段,右侧留白的石面上,工作人员说开春时会种上太太姥爷最爱的木香花。"花瓣落在书页上,就像太太姥爷还在批注她的读书笔记。"姐夫抚摸着天然石纹喃喃道。
洽谈室里飘着淡淡的艾草香,小周将设计方案在投影仪上徐徐展开。三万元的预算涵盖了全套生态葬服务:可降解骨灰坛、花岗岩基座、二十年维护费,还有清明时分会寄到家的电子纪念卡。父亲戴着老花镜逐字确认合同条款,忽然指着补充条款笑出声:"骨灰降解后花坛使用权转公益植树?这倒像你太太姥爷会赞同的事。"
签字笔悬在纸面刹那,窗外云破天光。忽然想起去年深秋,癌细胞已扩散的太太姥爷执意要去南山看红枫,轮椅碾过满地落叶时她说:"人呐,最后不过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刻合同页角被穿堂风轻轻掀起,恍惚间竟似有谁在翻动书页。
归途车载导航显示"龙居山陵园"渐成后方的一个小点,姐姐把设计图存在手机加密相册里。暮色中的长江泛起碎金,车载电台恰好放着德彪西的《月光》,钢琴声流淌过跨江大桥时,我想太太姥爷应该会喜欢这个伴着书香与花影的长眠之所——毕竟这里清晨能听见鸟鸣,雨季会漫起薄雾,而每个路过的追思者,都能在翻开的故事里,邂逅一片永不凋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