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殡葬寄托了更多美好的愿望,但要真走向规模产业化,还有很多挑战。

先是伦理阻力。殡葬产业不是单纯的商业,其根柢系于信仰伦理。传统伦理的本质是“反革新”,全球皆然。

以火葬为例,尽管各国政府已提倡多年,但火葬依然没有彻底替代土葬:2017年,中国火葬普及率仅为48.6%,该比例甚至低于2002~2006年的数值,美国的遗体火化率也只有50.2% 。

推行火葬尚且如此艰难,以遗体堆肥、碱水降解等为代表的生态殡葬方式的“伦理处境”,就可想而知。

火葬迟迟无法彻底取代土葬,也与其收费价格有较大关系。火葬的初衷是低成本、环保,而一旦火葬成为殡葬产业的一环,事情就变味儿了。

毕竟,尽管世界各地民俗、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殡葬业的商业逻辑出奇地一致:在丧葬行业中,棺材、骨灰盒等溢价产品,还有葬礼前后各种各样的服务费用(比如遗体美容等),才是这个行业的命门所在。

中国亦然:《大连日报》曾晒出一位市民操办母亲葬礼的账单,从寿衣到墓地,总计花了140560元,其中火化费用只有3000元,骨灰盒5200元;而青岛的一个火葬案例,费用有98215元,其中骨灰盒要价19800元。

另外,新型环保殡葬公司成本压力也较高。对于合作方的殡仪馆或医院而言,一台“水焚尸”的仪器价值数十万美元,还需要定期维护。而且新型殡葬形式所需时间,从数小时到数周不等,工作效率远不如传统火葬。

2020年,中国殡葬服务业总规模可能达到5054亿元人民币。

尽管新型殡葬方式对环境更友好,但现实是,出于利益、效率、人力和能源开支的考量,这样的殡葬方式想要成为主流,道阻且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