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金克木先生(1912-2000)逝世20周年。

金克木,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家、印度文化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在北大,他与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

金克木先生

金克木先生

1933年,21岁的金克木北漂京城,游学北大。他做“蹭客”,在北大蹭课,成了一名北大“偷听生”。他曾回忆当时旁听课程的情形:“班上只有一个学生,老师很欢迎外来‘加塞儿’的。从此与外国文打交道,可说是一辈子吃洋文饭。”

金克木先生只有小学学历,经朋友介绍他到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这个图书馆,使读书青年金克木有了归宿感,他觉得那儿就是他的新家,是他的大学。他刻苦自学,但因没有老师指导,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后来,金先生想出了一个办法:别人读什么书,他也读什么书,所以特别留意别人借什么书。正如金克木所描述的:"我几乎是天天去,上午、下午坐在里面看书,大开眼界,补上了许多常识,结识了许多在家乡小学中闻名而不能见面的大学者大文人的名著。如果没有这所图书馆,我真不知道怎么能度过那飞雪漫天的冬季和风沙卷地的春天,怎么能打开那真正是无穷宝藏的知识宝库的大门。"

金先生后来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他经缅甸到印度一家中文报纸任编辑,又学习了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

他在《自撰火化铭》中写道:"战时至西南,逢史学名家赠以凯撒拉丁文原著,谆谆期以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追欧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为了能"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追欧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金老居然仅凭一本词典学会了十分复杂难解的拉丁文。

金先生的学识、人品,让人敬重。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巨作,自编了多种诗文集,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投向未来的影子”。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金克木一生淡泊名利,很少谈论自己,也很少接受别人采访。晚年更是深居简出,以著述为本分。但金克木却也平易近人,关心后辈。金克木喜欢聊天,与后辈交流;他始终把读者当作朋友,坚持给读者回信,金克木先生的风范、他的诗化的人生和他的智者的境界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