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乐文明中的丧祭之礼

❖ 中国文明的最大特点,在于礼乐体系;

❖ 而礼乐体系的核心,在于丧礼;

❖《礼记·昏义》:礼始于冠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把成婚当作根本,最重在于丧葬祭祀,讲究与乡里和睦相处);

❖ 曹元弼:天道至教,圣人至德,著在六经,其本在礼,礼有五经,本在丧服。

丧祭礼中的爱敬之情

❖ 礼乐文明的两个核心概念:亲亲之爱,尊尊之敬;

❖《论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经》:礼者,敬而已矣;

❖《孟子》:养生不足以当大事,为送死可以当大事;

❖ 根本上就是因为,丧祭之礼最能体现尊尊之敬;

❖ 在传统伦常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今天,更需要靠丧祭之礼来教爱教敬。

致生致死

❖ 丧礼的基本原则: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

❖《檀弓》:“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

❖ 丧礼中的种种安排,是在仁和智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 表现出中国式的理性精神和宽容态度。

现代西方的丧礼原则

❖ 现代国家,需要对社会各方面的理性控制和管理,此即现代性中的“治理术”;

❖ 管理人的生死,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 不过,这种世俗的管理术始终和宗教的生死观结合在一起;

❖ 现代西方的殡葬制度,就是宗教生死观与世俗治理术相结合的产物。

中华民国礼制

❖ 1943年,戴季陶在重庆组织制礼工作会议,制定《中华民国礼制》;

❖ 其丧礼仪式:1,奠礼开始;2,丧主及有服者依次就位;3,上香;4,献奠品;5,读祭文;6,向灵位行礼;7,举哀;8,礼成。亲友吊奠之仪节如下:1,奠礼开始;2,吊奠者就位;3,奏哀乐;4,上香;5,奠祭品;6,读祭文;7,向灵位行三鞠躬礼;8,默哀;9,家属谢礼;10,礼成。;

❖ 为的是将现代国家管理的原则与传统的爱敬之情相结合。

张思德丧礼

❖ 中共人物的丧礼与民国政府基本相同;

❖ 如1936年刘志丹的追悼会、1938年杨兰史的追悼大会、1942年张浩(林育英)的追悼会、1945年彭雪枫的追悼会、1946年四八烈士的追悼会等等。

❖ 1944年,张思德牺牲,毛泽东亲自参加了追悼会,谈到:“今后我们的团体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伙夫是战士,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泽东的丧葬观及其意义

❖ 建国后,共和国没有制定《礼制》;

❖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写了《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 ;

❖“在人民中推行火葬的办法,必须是逐步的;必须完全按照自愿的原则,不要有任何的勉强。”;

❖“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在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实行火葬。”

❖ 毛泽东开启了火葬改革,但基本精神仍然并未偏离建国前的思路

关于火葬的改革

❖ 1985年《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中明确宣布了现代丧葬改革的两个基本目标:打击封建迷信和节省土地。;

❖ 1997年,国务院发布《殡葬管理条例》,进一步修正和细化了《暂行规定》中的相关条目。;

❖ 到了八十年代,殡葬改革即只有管理的方面,而丧失了对爱敬之情的强调。

火葬改革引发的冲突

❖ 土葬者掘墓挖尸,汽油火化;

❖ 将骨灰盒放进大棺材,仍然起坟头;

❖ 以罚代化;

❖ 节省土地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

“封建迷信”问题

❖ 首先,封建迷信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阻止;

❖ 其次,在现在宗教多元化的时代,以打击封建迷信为由,也是有问题的。

现代中国丧礼问题的症结

❖ 当前的民政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彻底改变中国的丧葬习俗;

❖ 结果不仅不可能做到,而且引发了无数的冲突,蛮横地破坏着中国的民间文化;

❖ 其根本问题是,现代中国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文化基础;

❖ 丧葬被当做了处理尸体的事情,彻底丧失了它的文化意义;

❖ 如何以丧礼来实现慎终追远的礼乐精神,将关系到现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最终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