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某殡仪馆“13万年薪招聘遗体搬运工”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条信息发布以后,笔者收到不少网友的私信,网友说:当看到“高薪”招人这条信息时是非常想去应聘的,不过仔细考虑后是“遗体搬运工后”也会打起了退堂鼓,此时心情非常复杂的,就是我愿意去,又如何和家人和朋友提起呢?因为大家看待“遗体”二字是觉得非常晦气和不吉利的。我说:社会上没有接触过殡葬行业的人,对这个行业是有一些偏见的,因为行外人不太懂,觉得天天接触遗体的人会很诲气,而真正了解了这个行业的人就不会有偏见的,这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每天做的都是行善积德的工作。其实,接触遗体的行业有很多,比如法医、护士、公安等等。但是,人家都觉得这些很高尚。所以,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真的有看法,就深入了解,学习殡葬,就会转变了!就像我,笔者也不是干这行的,就在几年前我也抵触过,但当我了解这个行业后,我觉得更多是一种感动!他们才是真正的“天使”!他们才是最需要尊重的!

然而即使我这样认为又能如何呢,如何让大众都觉得这份工作也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带着偏见去看待呢?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我们不仅要问:虽然这份工作工资虽说不低,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呢?估计问题不是出在薪水上面,而是人们对于“遗体”这二个字比较敏感。或多或少地受着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代社会里依然还有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殡葬行业,甚至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晦气”。

目前国内不少殡葬服务单位,在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时,往往都会许下各种承诺,诸如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体现了殡葬服务单位对于各类人才的诚意和重视,值得肯定。但是,再细想一想,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当前,政府在推进殡葬改革方面,也做了不少宣传报道,人们对于殡葬行业也增加了一些了解,但恰如宣传报道民政工作者的“老黄牛”精神一样,媒体往往一味强调殡葬工作的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客观条件,忽视了现代殡葬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探寻生命价值的精神,缺乏对于新时期殡葬从业者的准确定位。

其实早在2015年,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范瑜在参加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举办的“现代殡葬教育发展论坛暨殡仪学院二十年成就展”时,呼吁全社会尊重殡葬从业者、尊重殡葬行业。众所周知,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行业,医护工作者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行业,那么新时期的殡葬工作者到底应该有着怎样的定位呢?我想如果把新时期的殡葬从业者定位为“送别逝者,慰藉生者”的生命工作者,打通一条殡葬与社会公众对话的通道,那么获得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一,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殡葬从业者“送别逝者,慰藉生者”的生命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坚决摒弃传统丧葬仪式中的糟粕,通过现代生命工作者的精心组织策划,在遗体告别、墓地安葬等过程中,教育引导人们体会生命从出生到茁壮,最后归为虚无的过程,展示人生潮起潮落,净化人们心灵,教育激励后人,达到“传承殡葬文化,体会生命内涵”的目的。

第二,建议设置全国统一的殡葬职工活动日。目前,全国也只有部分省市区设置了殡葬职工活动日,媒体报道得相对较少,影响也微乎其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的教师节、护士节等节日,主流媒体都是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鉴于此,建议设置全国统一的殡葬职工活动日,集中力量进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走进殡葬、理解殡葬、尊重殡葬。

第三,树立殡葬职工自尊自强的信心。民政部某领导曾说过,对殡葬职工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这体现了民政部领导对殡葬职工极大的关心和厚爱。但是,我知道一些殡葬单位还是相对比较封闭,职工也比较保守,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意愿并不强烈。因此,要千方百计树立殡葬职工自尊自强的信心,努力融入现代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在广泛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展现殡葬职工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精神风貌。

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衷心希望殡葬从业者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切切实实的“尊重”,为我国的殡葬改革铺设一条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