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各民族在丧葬习惯上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回族追求两世吉庆的人生观,讲求“厚养薄葬”,在孝道上,既重视对长辈今世的孝敬,也祈求给长辈后世的幸福。回族人在殡葬及纪念亡人的方式上,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

一、回族对人的去世习惯以“口唤”、“归真”等称之,而不以“死亡”相称(所谓“口唤”是指应真主的召唤而去;“归真”即回归真主之意等),现和县回族亡人摆放的地方,总会出现“复命归真”的字样。

回族葬礼现场

回族葬礼现场

回族葬礼是最为简单的葬礼,这种说法并不为过。简称为三葬,即速葬、薄葬、土葬。

速葬:和县民间有“入土为安”和“奔土如奔金”之说。回族人本着“入土为安”的精神,主张从速掩埋亡人,遗体不宜久放。回族速葬的内涵是:亡人三日之内必葬,不择时日,不问风水,就地而葬。倘若是在旅途或他乡亡故,就在旅所择地而葬。在航行中亡故的,在举行“者那则”(殡礼)后,将尸体投入江海,实行水葬。伊斯兰教法禁止亡者亲友载运尸体辗转千里。如果旷日持久,人为导致尸体腐败,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亵渎。

薄葬:薄葬是回族丧葬的又一大特点。有句回族谚语说得好:“无论穷富,都是三丈六尺布”。这句谚语对回族的薄葬习俗做了很确切的说明。任何一位回族人,无论其生前富穷,亡故后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身上不穿绫罗绸缎,墓内也不放任何物品陪葬。实行薄葬与回族遵循“厚养薄葬”的传统孝道原则分不开。回族人既不遁世,也不放弃享受人世间的幸福,同时又更侧重于寻求后世的功德圆满。

土葬:是回族丧葬的主要形式(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水葬)。回族人认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造出来的。人类的亡故是归真复命的历程,人从泥土而来,死后人的血肉之躯葬于大地,复转成泥土,是一件很自然、清净的事。所以回族人都用土葬的形式,这同时也体现了穆斯林复命归真,视死如归的人生态度。回族殡葬的坟坑有直坑和偏坑两种,和县回族人一般采用直坑。

二、殡葬仪式:亡人在家摆放的三天内,家中不设灵堂,不打牌取乐,不抽烟喝酒,反对拍胸跺脚的喊叫哭泣,家中保持安静。

葬礼前,先在家中(或清真寺)由专人用清洁的水为亡者洗涤周身(“着水”),洗毕用白布(“克番”)将遗体包裹,放在葬礼现场。当家里亲人去世后,其亲友和周围的回族人都要参加其葬礼(者那则),来为亡者求恕,向亡者告别,以此引起活着的人对人生的警觉并加以思考。参加葬礼的人要有大小净,所穿衣服鞋袜要干净,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不恭,也不能参加葬礼。然后由清真寺阿訇带领全体穆斯林举行葬礼仪式。

出殡时,由回族强壮男性抬重或车辆运送“净盒”(穆斯林运送“亡人”上山的工具),前往墓地,途中不放鞭炮,不捧“亡人”象,不大声哭喊,不放哀乐,因为人的生死一切都是真主的定然。入土时,不配放任何陪葬品,伴随着阿訇诵读的“古兰经”,将“亡人”安放在土坑里,与土接触。

下葬后,和县纪念亡人一般从下葬日算起,分“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举行纪念活动。活动中,请阿訇走坟、“念经”、炸油香、善待亲友等。

三 、回族人的走坟,也叫游坟,是纪念亡人、寄托哀思、参悟自省的一种形式。我国很多回族人一般请阿訇到坟上,念经、做“杜阿”达到纪念的目的。

诵读古兰经

诵读古兰经

走坟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的,不必非在“清明”“冬至”走坟,也不是非要清早走坟,但在开斋节、古尔邦节、主麻日期间更为可嘉。

在走坟过程中,无论是主家还是被请的阿訇,都要保持虔诚敬意的心理,以达到纪念亡人、激励生者的目的。通过走坟让我们受教育,受启发,每人必将死亡,生活在现世的人应为死后的清算做好准备。

走坟的注意事项:走坟人严肃说笑;无大净者不去坟地;女士要戴“盖头”遮盖头发、肢体等羞体;不送鲜花和花圈,不跪在坟前做两手合并摇头晃脑、鞠躬、默哀等动作;严禁在坟地吃饮;不在坟地上嚎啕大哭;不踩踏其他坟墓。

进坟园先说赛俩目并念“杜阿宜”,意思是:坟墓的人啊,真主的赛俩目(平安)降于你们,真主饶恕你们与我们,你们是我们的先行者,我们是后随人。聆听阿訇颂读《古兰经》,并接“杜阿”,祈求真主饶恕亡人,并使亡人坟墓宽宏耀亮,使活人受教育,受启发。

走坟可引导活人珍惜生命。“走坟能促使人记想后世。”走坟时,怀念亡者,思量自己。人的生命,时间有限,活在世上就应勤奋工作,有所建树,为国家、民族、家庭和社会努力以至自己的职责。参想到死亡和后世清算,增加对民族的认识,激励工作干劲和责任心。走坟时我们站在亡人的坟前应反省:人生一世,短暂而又仓促,如何渡过,这是摆在我们每个穆斯林面前一个严肃的不可回避的课题。所以,“死亡,用以规劝足矣。”